自2018年启动“4+7”区域试点到今年国家组织第五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国家集采规则逐渐完善并形成常态化,市场竞争格局也经历了大洗牌。两年多过去,药企在这场“以价换量”的博弈中真的如愿以偿了吗?对原研药物而言,是积极入场直面交锋,还是坚守价格潇洒离场?在不同的选择下,有何制胜之道与经验教训?
近日,意略明医药医疗咨询团队重磅发布行业报告《带量采购浪潮来袭,原研药物将何去何从——行业分析与策略启示》(简称“报告”或“本报告”),详细解读带量采购(简称“VBP”)的发展历程,对跨国药企的影响,以及对原研产品的启示。
以价换量的迷局
沦陷还是谋变,原研产品如何突围
带量采购,大多数原研药药企从“观战”到不得不“参战”,正努力适应新的市场规则。市场普遍预判未中标原研药将遭遇断崖式销量下滑,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中标的原研药,又是否真能实现以价换量?
报告通过全渠道多维度的综合分析,首次从产品组合、渠道销量、时间跨度、区域表现、公司策略等多个层面,深度解析带量采购对原研药企业的影响,揭开以价换量背后的事实与真相,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1.渠道分析
除了大型医院的销售数据,本报告突破性地纳入零售和各级医疗机构等销售终端数据并进行深度分析。
2.时间跨度
报告所覆盖的产品销量时间跨度从带量采购尚未落地阶段(2018年4月-2019年3月),到带量采购第二批全国执行阶段(2020年4月-9月),反映了产品在2.5年时间跨度上的中长期销售情况。
3.区域表现
报告不仅覆盖了全国总体销量变化,还支持对产品在中标地区和非中标地区销售表现的横向分析。
价格与市场潜力的对垒
中标还是未中标,原研药企何去何从
报告对大量销售终端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出未中标产品受带量采购影响较大和较小的产品组合,厘清影响非中标产品在各地区余量潜力的关键因素,为未中标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启示。
中标还是未中标,原研药企都应找到那把能够披荆斩棘的利刃,跳出产品现有发展模式的舒适圈,为产品选择新的生意来源,打通新的销售渠道,实现可持续发展。
报告覆盖的5大板块
● VBP的发展历程
● 受VBP影响的产品分析
● VBP中标能否以价换量
● VBP未中标产品的未来在哪里
● 对各大原研药企的启示
报告涉及的应用场景
● 为产品是否要降价进VBP做决策支持
● 为预测产品VBP后销量变化做支持
● 为制定产品VBP后在不同区域的策略和投入时设定参考
意略明十多年来深耕医药医疗领域,专注于为医药行业的客户提供全链路整合营销服务,在处方药、医疗器械、非处方药(OTC)、疫苗、医院、数字化营销等多个领域有丰富的经验,是众多全球著名医药和医疗品牌的战略合作伙伴。
重要说明:
1.本报告中涉及的产品主要为受第一批带量采购影响的原研产品,数据时长为2.5年,共包含45%第一批受带量采购影响的原研产品
2.本报告的数据来源:各销售终端的指数数据,包含三级、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以及零售渠道
3.本报告不透露具体产品的名称及其他相关信息,仅将产品组合后合并分析,以合并后的平均数据代表整体趋势
*特别鸣谢撰写团队 Zora Yu、Evan Zhou、Lynn Zheng、Vera Xu、Karen Duan和Thea Cui对本报告的倾力贡献。
如您需了解更多报告详情和报价,敬请联系:
Evan Zhou
evan.zhou@illuminera.com
Adele Wu
adele.wu@illuminera.com
July Lin
july.lin@illuminera.com